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在人為的荒漠造雨──看紀錄片《造雨人》

2010/10/17 | 崔愫欣(《貢寮你好嗎》)導演

光看片名《造雨人》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個求雨的科學故事,看看影片的副標,絕對更清楚地表達了紀錄片的主題──中國的環保鬥士。影 片一開始,拍攝了電視轉播高層在人大會議的演說,要讓祖國「山更綠 、水更清、天更藍……」,宣示中國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旁白卻諷刺地說,這就是所謂的「雷聲大、雨點小」,一個口號比行動多的國家。

風靡世界的上海世博,打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城市之外的居民,要怎樣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這部影片訴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面對自然的乾旱,中國政府用科技造雨,但面對人為的荒漠化時,即使強悍如中國,也對環境的反撲束手無策。


現實生活的抗爭困境

這部將在台灣紀錄片雙年展中放映的紀錄片,介紹了中國幾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影片分成四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中國南部的「水」,住在杭州錢塘江畔的農婦韋東英,與丈夫打魚為生,但江水卻充滿各種刺鼻異味,化工廠聚集的「南陽化工園區」排放各種廢水入河。韋東英雖然只上到初中,卻敢質疑政府,不是說要環保嗎?為什麼又准許這些工廠污染水、污染空氣,她拿著調查單一家家訪問:你靠什麼維生?覺得有污染嗎?生了什麼病?有一家都罹癌的男人冷靜地述說病況,也有不識字的老太太忿忿地說,沒有水 ,要我們怎麼活?

韋東英將這些調查拿去跟地方政府檢舉申訴,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回答: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不禁讓我想到台灣的藍綠共業),她一 路只求一個道理,卻被警察毆打、流氓威脅,甚至有人半夜來塞錢給她,純樸的她不但沒有退縮,反而越挫越勇,終於獲得媒體報導揭露真相,成為知名的抗污英雄 ,但她的「平民抗污戰爭」卻未停止,至今仍一邊幫著丈夫捕魚,一邊持續 檢舉其他的工業區污染。

第二個單元是「焚燒」,關於北京的垃圾焚化爐事件。北京朝陽區居民趙蕾,因住宅附近垃圾場長期焚燒、填埋垃圾,產生大量有毒、 惡臭、有害氣體,患上支氣管炎,然而北京有20個垃圾場散布各處,想搬家都不知往哪兒搬,趙蕾與其他居民在政府推拖之下,忍無可忍開始連署上街抗議,呼籲當局重視。趙蕾是一個年輕獨立的城市女性,用數位相機拍影片存證、寫部落格,有天晚上她把影片傳上Youtube, 一覺起來發現竟被點閱了上萬次,她發現了網路傳播的力量,開始積極使用新一代網路溝通能力,甚至做諷刺歌曲上傳,號召上千萬的網民聲援,成為雜誌的封面人物。

儘管成績輝煌,但是影片回到趙蕾自身,她只深深感到孤軍作戰的徬徨,網路上即使有再多人聲援,還是得自己一人面對龐大的壓力, 公安的家訪、安撫和威脅,以及為了抗爭付出的金錢、時間與精力,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的,趙蕾明知這點,但仍說自己不是英雄、不是激進份子,卻無法否認因為這個案例的示範,導致群眾定期上街抗議,不少城市都出現居民集體抵制垃圾焚燒場的選址事件。最後她找到了法律管道,起訴垃圾場索賠1800元。朝陽區法院稱,既然居民買了房子,對垃圾場的存在應當負容忍義務,駁回了趙蕾的訴訟, 明知道抗告政府很難贏,她仍然決定繼續上訴。


環境危機催生新民主運動

第三個單元是「空氣」,湖南長沙有工廠廢棄物與湘江的水污染問題,當地工廠留存大量有毒廢棄物,惡臭飄散在空氣中,導致附近居民健康受害,雞犬皆亡,一位農村婦女與村民共同提起上訴,要求工廠關掉, 甚至因為闖進工廠查看廢棄物而被關進監獄18天,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與村民決定不要賠償,要抗爭到工廠倒閉為止。

第四個單元是「地球」,內蒙古的沙漠化問題。中國北方沙漠以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向南推進,不但吞沒大片村莊,迫使數萬人逃離家園,這裡已經沒有肥美的水草,蒙古牧民只能在逐漸沙漠化的土地上 定居生活。當土地沙漠化被歸咎為過度放牧、過度破壞植被和地下水 等原因時,政府也只能呼籲農民持續種植,影片中看到牧民抽取地下 水以澆灌那些開闢的耕地,從而又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沙漠仍在默 默擴張,就像地球的生命力持續下降。

身為一個記錄片工作者,忍不住覺得正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真是一個處處是故事的國度,無怪乎近年來精采的中國紀錄片如雨後春筍,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成為外界認識新中國的窗口。但身為一個環境運動的工作者,看到的卻是一場場由下而上的辛苦戰鬥,這些鬥士一個個站起來,打著屬於自己的戰爭,有的僥倖成功了,但也代表背後還有更多無名的鬥士散布在茫茫人海中孤軍作戰,從而鼓勵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誰也無法否認,中國的環境危機,已助長一股新的民主運動。

這部紀錄片是荷蘭導演盧福陽(Floris-Jan van Luyn)的作品, 西方人要進入拍攝這樣的題材應該很不容易,導演的敘事方式頗為特別,專注在人物的情感與畫面,許多詩意魔幻的影像與人物的描繪, 彌補了對於事件與歷史的交代不足,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環境 事件,而是這些主角面對自己、也面對國家的鬥爭,甚至與家人的關 係與矛盾,探討的是一個人如何在中國社會這個人為的荒漠中「造雨 」──在缺乏公民意識的體制下,孤獨地打出一條維權之路,也是生存之路。

重回到影片的開頭,一個孤單的男人站在荒漠之中,似乎期待下雨 、期待改變,似乎告訴我們,在目前的中國,這樣的鬥士仍是孤獨的鬥士,這樣的英雄是悲劇性的英雄。


本文原刊於旺報


台灣紀錄片雙年展 有兩場放映

造雨人

Rainmakers


荷蘭 Netherlands / 2010 / 盧福陽 Floris-Jan van Luyn / 73 min

場次:
10/25 (一) 10:00 台中市文化局演講廳
10/29 (五) 12:20 台中市文化局演講廳

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WnP4dGypUv0&feature=related


近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動都市發展,拼經濟!卻犧牲了自然環境資源,污染了空氣、水和土地。影片記錄了4 位敢於和地方當局對抗的百姓居民,用自己的方式,以堅強的韌性記錄下這些不公義的事實。在環境汙染危機與政策偏差的「乾旱」下,這四位環保鬥士如何能單打獨鬥地在艱困環境中「造雨」─在陳腐的體制下,創造一番新氣象。

Rainmakers is an investigative documentary about the decline of China's environment. The story is t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civil activists who refuse to accept the ongoing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their homeland. On the border of heroism and stubbornness, four remarkable Chinese civilians explain why they have the courage to fight the local authorities, against all odds.




沒有留言: